柴智屏停拍偶像劇 電視變成夕陽產業



影像:Stephen Wang

柴智屏選擇2012年底宣佈解散「可米瑞智」公司,退出電視戲劇市場,並提前預告過去的風光電視製作紀錄,將隨跨年煙火施放而煙消雲散,電視界將不再看到任何柴智屏的電視作品了。這位12年來製作31齣電視劇,從2001年成功地捧紅F4、2009年以《海派甜心》和 2010年以《愛無限》分別將楊丞琳、潘瑋柏推上金鐘影帝、影后寶座的王牌製作人,的確對於華語影視圈投下一顆震憾彈。
影像:翻攝自中天新聞
探討柴智屏離開電視偶像劇的原因,不如說就是揭露傳統電視日趨式微的現象,電視從業人員早在三年前就在感嘆,電視已經是夕陽產業,整個媒體大環境從過去的內容分流、到大眾傳播,已經成為內容匯流、社群分眾傳播,以現實現象來說,就是iPhone/iPad/iTune/PPS/土豆掀起的匯流、Facebook/Twitter/微博/微信帶來的社群集結,徹底翻轉我們接收節目的行為。

加上軟體(app)、硬體(手機、平板)、媒體(網路視頻、微電影)的互相串連,改變前述傳播通路,連帶內容製作都以符合軟體+硬體+媒體平台的流程,才能順利遞送到每位觀賞者,忽略這股潮流,將勢必被匯流的大浪打趴在數位沙灘上。

或許電視圈朋友說,節目的手機/平板app、Youtube/微電影、微博/粉絲頁一樣不缺呀,可是傳統收視率調查(缺乏社群/網路樣本)、有線地方系統台的兩大架構下,容納太多同質性內容頻道(例如:新聞台一拖拉庫、每一條新聞卻都大同小異),結果就是十個和尚抬水、人人沒水喝,節目預算越砍越低,低成本談話性節目多到氾濫,大咖主持人手上節目縮減,預估明年諸多三線主持人、素人將出頭,搶奪電視螢幕曝光率。

另一個重要因素,台灣影視界長期不尊重藝術創作專業,本週(12月26日)著名大提琴家、配樂家范宗沛老師在News98謝哲青的廣播節目中說:「臺灣業界對音樂家予取予求,…不找你可以找別人。」范老師對於不尊重創作,僅尊重預算的現象,充分點出影視環境脫序造成的惡果。

在電視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,選擇離開並朝電影、藝人經紀發展,是柴智屏2011年與九把刀合作 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電影成功所受到的鼓勵,不過電影、藝人經紀風險相對較電視製作為高,必須發展"匯流"媒體經濟、經營線上到線下(O2O)的粉絲社群關係,才可以因應數位潮流趨勢。

為何如此建議?以1970~1980年代台灣電視的Good'o'days「美好時光」來說,「台灣偶像劇之母」柴智屏的前輩,瓊瑤、「阿姑」周遊等前輩製作人,都經營紮實的粉絲社群關係,影友會、登台會面無數,如果談到傳統戲劇,台灣電視1962年開台以來的楊麗花歌仔戲,創造許秀年、黃香蓮、葉青、司馬玉嬌、許仙姬、李如麟、青蓉…等紅遍街頭巷尾的偶像,經常出國到華埠、僑居地公演,培養數十年忠誠的粉絲團,才真是至今無人能比的紀錄,反映在廣告業績、版權銷售(內容分、匯流)相當驚人,當時可是沒有系統台、即使是收視率調查在台灣也是1981年才開始。

電視變成夕陽產業,是危機、也是轉機,以歷史為師,殷鑑不遠,前輩的腳步是否提供許多啟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