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C手機上太空 控制衛星


HTC真的很不會宣傳,NASA用一支Nexus One手機為基礎,設計了史上第一台控制衛星的手機,這也說明科技進步,40年前NASA太空總署的電腦主機體績,大到需要一整個大房間才裝得下,現在一手掌握的手機就可以遨遊太空。


這則新聞的出現,代表產品、公關部門沒連線,而且漏球。
類似太空合作案,都是進行很久的,如果早知道此案,品牌可以佈局規劃一連串campaign、提早設計相關零配件等。
如果是Google未告知NASA合作案,公共事務部門對新聞的應對反應也太無感了。


資料來源:technoccult

有機鳳梨 金鑽+蜜寶結晶 開箱首發


在水花園有機纖食嘉年華記者會上,來自屏東縣高樹鄉的鴻旗有機休閒農場,帶來首次曝光的新品種鳳梨,為金鑽+蜜寶的結晶,味道甜美不刮舌,目前正等待農委會的命名。農夫研發新產品的努力值得鼓勵。

歡迎以具體行動支持有機小農,參與10月份在公館水花園舉行的「有機纖食宴」。


雜誌的秋天來了




(Image: Apple Newsstand)
雜誌已經被大尺寸iPhone5、三星Galaxy系列、iPad/Flipboard宣判死刑了。

中文雜誌的下一步在哪裡?過去的多媒體光碟、電子雜誌、App都沒有讓雜誌社、出版社賺到錢,因此也沒有全面”電子化、數位化”,但眼睜睜看著發行量大的雜誌,逐漸增加電子版定戶,總不能賠錢辦雜誌吧?

窮則變、變則通,業界有二個方向,正在進行中,一是轉型成行銷、公關公司,另一是兼具社群網站,替廣告客戶操作活動(線上、離線、通路…均有),雜誌成為變形金剛,似乎說明單一媒體正在面臨過渡轉型期,未來演變如何,尚未定論。

回頭看台灣市場,這兩年稍微不一樣的創新,是李取中先生將Big Issue中文版引進台灣(在起源的英國已經發行16年了),其發行方式是委託街友直接銷售給讀者,這是台灣首見,打破舊有發行模式,可是為顧及台灣讀者習慣,過期雜誌可在誠品書店購得,至於內容走文創、設計,偶見社會議題發聲,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口味。由於走小眾、利基市場,受到智慧型手機、iPad的衝擊最小。
第二個罕見的現象,是老牌雄獅旅行社因為人氣部落客工頭堅加入,進入跨媒體的雜誌、出版、作者經紀、電視節目、網路經營,野心很大、但也燒錢,主因可能是為了2013年Q3的上市計劃布局,至於媒體對旅遊業績的幫助有多少則有待觀察。

以上李取中、工頭堅兩位朋友的雜誌案例,都是從網路1.0起家,逐漸走回媒體與”傳產”結合的”懷舊”路線。這裡說”傳產”,是上述例子中紙張、印刷、運輸等與媒體相關的行業,因為”傳產”如果不創新,就是應變,靠媒體新潮流沾光。再舉一個實例,電子商務網站、部落客賣家的流行,讓紙箱、快遞業的業績年年成長,絲毫沒受不景氣影響。

而”懷舊”的Retro style, Old school的流行文化,讓原來可能倒閉的Lomo相機、拍立得、膠卷底片、黑膠唱片…擁有更多分眾的市場空間,過去所說的”長尾效應”依舊成立。

至於現有雜誌媒體如何因應趨勢變化?橫跨線上、離線、掌握社群是至少立於不敗的良方,例如:
TLC旅遊生活頻道加強在地深耕,成為台灣、海外旅遊平台,以舉辦比賽方式,邀請外國朋友來台灣旅遊體驗、送台灣隊伍出國比賽;TVBS電視台以旅遊節目帶動雜誌銷售;Taipei Walker雜誌內容與電視節目、App結合;慈濟《經典雜誌》偏重人文公益關懷的內容,有些也以紀錄片形式出現。

現在維基百科都出現5000頁的實體印刷版,表示Lonely Planet、美國AAA Guide模式都是一條可行的路,但在社群年代,雜誌必須具備社群互動、評價功能,類似旅遊網站Tripadvisor,牢牢地與客戶建立信任關係、分享的習慣。

缺乏以上案例、模式的雜誌或媒體,面對變化多端的社群,將難以生存,並時時面臨考驗與挑戰。

Startup Weekend比賽就是一場show


Startup Weekend比賽就是一場show, 趣味性比較討好評審。
第1名的Dol.Dol沒有太創新,未來勢必與品牌公仔結合,營業額做不大。

第2名Skin Scale產品、服務如果經過包裝、設計,是會賺錢的公司,畢竟美妝市場不受景氣影響。

(Image from Skin Scale Facebook)
第3名MorningTap符合比賽主題精神,可是使用情境很好笑,如果盥洗室在樓下呢?不如睡在浴缸裡,聽到鬧鐘隨時跳起床。
(Image from MorningTap Facebook)

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得名只是開始,起業公司找到有自己的利基,就不擔心未來的市場考驗。

相關新聞:參考數位時代

野上麵包坊的微型創業啟發


微型創業
今年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,沒有進入職場工作,選擇以少數的資金自行創業,這一股風潮稱為微型創業。很多人以為”微”就是”小”趨勢,與自身無關、企業以大鯨魚之姿也瞧不起這類新創小蝦米,可是放大到兩至三年來審視,成長率、營收都是十位數字起跳,這就值得重視了。最顯著案例,就是諸多”現金交易”、”高翻轉率”、”人潮爆量”的小吃攤及夜市創業傳奇。從”吃”為出發點的創業模式,雖不見得人人成功,但穩定的現金流,成為許多人創業的首選。
野上麵包從台中、桃園、天母,一路北上攻進一級市場戰區,
也培養許多粉絲,包括筆者在內。

企業換腦袋
長久以來,台灣中小企業、乃至大企業因以代工為主,訂單只顧及當季、當年,很少放眼長遠發展,研發、設計均依賴客戶提供,不花腦筋、照圖抄,是台灣的企業經營性格。近不到十年,台灣企業才受日本服務業影響,慢慢思考從品牌、設計等附加價值上,提高僅存的”毛三、毛四”利潤。可見不換腦袋。就只有等腦死宣判。

人才流失的企業
即使稍微換了經營腦袋,很多企業仍然找不到適合的人才, 年輕人也不願意進入企業工作,背後的原因很多,從薪資、福利、興趣、企業文化、到管理風格不一而足,結果是,有創意、可獨當一面的人才,寧願創業或選擇離開企業,留下來的員工雖然配合度高,卻生產、創意、效率不彰,反而拖垮企業競爭力。

#野上麵包坊

為什麼蘋果光不打在我臉上


iPhone5剛發表,台股沾蘋果光的廠商,可以靠此光環撐到年底,但真正賺錢的還是蘋果公司,特別是近年業績亮眼的蘋果專賣店。

蘋果專賣店全球有363家,一年賺180億美元,其中利潤就高達26%,也就是44億美元。以全球專賣店員工4萬2千人來計算,平均每人營業額42萬美元,換算成台幣就是1260萬!

試想這樣的個人業績,在金融、保險、仲介業,佣金是很可觀的,即使是一般大公司,也可榮登年度Top Sales的MVP了!

在羨慕蘋果公司之餘,回過頭看,台灣薪水17年不漲,許多上班族怨嘆入錯行,因為公司沒有這樣的成長力道,甚至還名列衰退產業名單,這能怪誰?全球經濟不景氣、公司不投入研發、只求短利、缺乏品牌、沒有設計力、客戶五感體驗經驗不佳…等,隨便一列,蘋果公司全具備這些競爭力,而許多台灣公司在每一項都敗下陣來。

在全球趨勢越變越快的同時,十年光陰可以興起蘋果公司,產生富可敵美國政府的財富,也讓韓國三星打敗諾基亞,成為通訊產業一哥,個人或公司如果仍然不求進步,就是被浪潮打趴在沙灘上、或如同被土石流橫掃的山坡地一樣慘不忍睹。

起業網鼓勵創新、創意,不妨從這裡開始你的市場測驗計劃,請參考:
"我要起業"


蘋果專賣店的參考數據
最小的蘋果專賣店在美國加州Santa Rosa購物廣場,只有50平方公尺。
最大的蘋果專賣店在英國倫敦Regent Street,面積有2,323平方公尺。
打造一家蘋果專賣店的成本從3000萬~3億台幣都有。(因店面多位居全球大城市的商業精華區)

蘋果專賣店的調研文章
管理相對論:耕耘品牌深度 自營專賣店比代理銷售好?
商業周刊第1294期,出刊日期:2012-09-10,作者 / 尤子彥

關於蘋果專賣店的17項事實
數位時代網站|撰文者:許凱玲編譯 發表日期:2012-07-02


物質光譜的開放資料庫計劃

每一種物質均呈現不同的光譜,這是我們在化學、物理課中念到的知識,但這些物質的光譜資料,並非隨手可得,通常必須借重昂貴的光譜儀器來分析,現在這種狀況已經打破,美國加州的Jeffrey Yoo Warren透過開放資料庫,把物質光譜上傳分享,並製作簡單、輕便的分析工具包,配合iPhone app,讓所有人都可以隨時測試各種物質,同步上傳分享網站。
這項貢獻,小至環境污染的初步檢測、家中有毒物質的測試、大到學校的化學、地球科學課程,都可以因為這項工具、app軟體的開發,而節省為數可觀的實驗室費用。難怪在Kickstarter網站上,已募集5倍以上的金額,堪稱物質光譜界的小維基百科。

參考資料

Public Lab DIY Spectrometry Kit by Jeffrey Yoo Warren
光譜開放資料庫

新創圖畫式語言

新創圖畫式語言,可以改變語彙,也改變思考,創意就跟著出現,難怪此案子支持率高。

資訊參考:GLYPHiTS: Magnetic Pictures with Linguistic Potential

馬來西亞的街頭藝術

馬來西亞的街頭藝術近來已經成為觀光景點,吸引非常多遊客來拍攝到此一遊的照片。所以公共藝術、裝置藝術不一定是立體、大規模,只要有趣味、引起共鳴,在互動的過程中,觀眾往往玩出更多花樣,產生滾雪球的傳播效應。
原先只是一幅童年時光壁畫
引發共鳴
趣味互動
增添道具
街頭表演版
劇情版
跳躍版
超人版
公共藝術版
Sketch by Ilyn Tan in Street Art Notebook (you can get the book in Piknik Cafe in Penang)
更大面積的創作版


想以藝術創作來「起業」?參考[起業網]的支持辦法:我要起業



資料來源:
Ernest Zacharevic's Facebook page
Street painting in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