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ubhouse象徵耳朵經濟回來了? 8點觀察提供大家思考。

牛年來臨前的2021年,首次加入Clubhouse,感受到多年未見的社群感染力。



個人的使用經驗,剛加入Clubhouse 的頭兩天,每天使用超過3小時,相信這樣的使用者大有人在,主持人丶聽眾就一直掛在Clubhouse 上面,去做別的事情(例如:接小孩丶做家事)稍後再回來,都帶有人在,Clubhouse的好處是可以一邊聆聽,一邊做事、工作,不會有太大的影響,當然很多人認為Clubhouse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陪伴效果。


由於個人不是追星族,不會因為名人效應而上Clubhouse追蹤。

但知識型網紅、專業性足夠,有一定程度的社群影響力,以他們原有專業度的累積,移轉到Clubhouse 平台上,通常也可以收到極高的關注。


前幾次玩到欲罷不能的經驗分別2008年的推特(在iphone3上玩,體驗特別好)丶2009年的臉書(跨桌機/筆電/手機)加朋友人數丶玩開心農場成為個人成就感的KPI

其間雖然經過InstagramSnapchatYouTubeWechatLineMediumTikTok的洗禮,但都屬於被動型、可有可無的社群平台。如果不是太多親朋好友使用丶與自己興趣、專業領域無關的話,通常很少使用。

而且都屬於被動型的黏度,而非主動聯想丶使用這個社群平台。


Clubhouse20212月已經名列iOS 社交媒體app的第一名,是否可以持續這個熱度?或是曇花一現?個人、企業適合投入這個社交媒體平台嗎?特別是近期各大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已經傾向付費廣告投放,才有比較好的觸及率,內容平台也轉向付費訂閱制來求取營運現金。如何運用社交媒體平台,持續產生影響力,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,個人以如下8點分析,來和大家交換使用心得。


一、目前僅有iOS 版本,值得Android用戶等待嗎?


這不一定是飢餓行銷的結果,據聞Clubhouse 公司的開發團隊人數不多,所以目前沒有Android版本,但相信持續走紅的熱度丶獲得投資後現金滿滿,有利於擴大技術研發,投入新版本開發丶進行市場擴張。


二丶我需要加入嗎?


1)社群新手:需要。學習現有影響力大、知識型網紅們的操作手法,及如何收割影響力的成果丶一次累積媒體整合的經驗。


2)社群玩家:好機會,重新定位自己。深化自己的內涵。


三、誰適合經營Clubhouse 


具個人特質丶魅力、影響力的專業人士。Clubhouse 類似廣播+直播媒體,沒有三兩三無法上梁山。必須有深厚的實力,才能在Clubhouse平台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。插科打諢類的YouTuber,藉由影像來補足聲音、內在實力的網紅,在Clubhouse上只會暴露缺點。



四、如何掌握Clubhouse 的聽眾?


首先,了解區域聽眾的習慣,再針對聽眾來設計內容、播出形式。


1)美國聽眾:InstagramTwitter上面已經累積人氣的影響力人士,藉由這個平台和粉絲丶鐵粉即時面對面的接觸。是延伸影響力的媒體形式,就美國地區的群眾丶influencer來講,重點就在於擴散influence,反而比較單純。


2)台灣聽眾:傾向知識型的內容,喜歡創業、事業經營、專業建議等學習型的聊天內容。

初期以專業人士上來分享經驗,最為討喜。

至於影劇娛樂方面,藝人、歌手、明星有一定的吸引力,但多報持上來閑聊丶玩玩的心態,後續影響力還需要再觀察。


3)大陸聽眾:傾向成功經驗分享,各垂直領域行業的主題丶特色明顯。

不過大陸專業人士與海外華人的連結比較強,同一個聊天室常常可以聽到來自歐洲美國各個城市專業人士的分享,聊天內容質量高,如果遇到這一類全球專業人士分享的聊天室,絕對值得一聽。


五丶如何運用Clubhouse的優點丶補足缺點?


影音用椅子框住身體丶進行心靈洗滌,這是

眼球經濟的特性,相對歷史悠久的廣播媒體形成的耳朵經濟,不會綁住身體,還可以隨時移動、手腦並用、進行一心二用的工作。聆聽聲音內容的優點,前面已經有一些敘述。


至於Clubhouse 沒有影像丶立即播出丶及時互動的特色,反而是切分市場、聽眾的絕佳方式。


Clubhouse 越著重聲音媒體的表現,對於不擅長聲音表演的Youtuber視頻主來說,簡直是自行暴露缺點,除非經過聲音表情的訓練,否則很難有所表現,反而形成攤在陽光下的缺陷。


至於沒有錄製音頻的功能,反而造成線上即時的稀有性,錯過絕不重來的意思。


另外設定聆聽時間丶加入行事曆的功能,方便聽眾在有限的時間內時段,提醒自己非聽不可,這一招著實高明。


越忙碌的人,越重視自己的時間安排,能卡進重要人士的行事曆,就好比卡進董事長忙碌的排程,這就已經比別的社交媒體佔盡上風,而且可以增加社群的黏度。


充分利用時間的行事曆,剛好當作專案管理經理的溝通工具。


六丶Clubhouse對社群的衝擊?


比起一般社交媒體拿起手機漫無目的亂滑丶浪費時間,不僅沒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,還儘是看一些垃圾內容,要強太多了。


至於華文圈子還很少看到所謂club社團的成立,顯然是開發團隊刻意保留作為商業模式的考量,但看目前的熱門程度,似乎還並不急著推出這個club俱樂部的付費功能。


受惠於疫情衝擊,造就Clubhouse成長快速的機會。既有社交媒體平台已經對大眾缺乏新鮮感。是否可以延續熱度,大家都在觀察。同時據聞現有社群媒體霸主已經投入開發人力著手類似Clubhouse 的功能,是否也會瓜分市場,更值得觀察注意。


七、Clubhouse的商業模式是什麼?


podcastClubhouse ,廣播年代回來了嗎?

Clubhouse的音質沒有延遲,甚至比視訊會議軟體的品質還好,吸引podcasterYoutuber從原有社交媒體平台上,到Clubhouse另闢戰場,希望吸引另一批新的粉絲,實踐成長駭客的目標。不過Clubhouse商業模式未明,且平台處在成長期,投入其中必然有前期的風險。


八丶Clubhouse對於個人或企業最有幫助?


日前聆聽行銷界的一場Clubhouse討論,其中許多自媒體工作者表達全新社群媒體出現後,所產生的集體焦慮,至於Clubhouse的出現,因應方向與模式為何?


1B2C:企業、公司的品牌丶客戶關係錯綜複雜,客制化程度很高,連各公司文化也不一樣。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執行,也相對形成企業與club結合的困難度。


2D2C:目前一般大眾的喜好每分鐘都在改變,個人品牌、自媒體工作者沒有永久的鐵粉,單一事件都會造成任何品牌的一夕崩塌。如何保持誠心、善意,成為長久經營之道。


3C2B:俗稱的業配Clubhouse平台上仍不明顯,也會貶低目前的定位、品牌價值。是否隨著Clubhouse 開通人數越來越多,傾向世俗化的社群媒體平台?這一點還無法確定,完全要看開發團隊的策略。


不過正向的自媒體工作者,倒是有機會以個人鮮明的形象,成為企業集體採購的對象,或是企業品牌贊助的對象。類似運動明星與品牌結合的做法,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經營的方向。


至於專業人士的個人講座教學,難度很高,因為每一家公司企業的客戶、市場不同,客制化的程度非常高,無形中構成龐大的製作成本。


結語:

Clubhouse前無古人丶後無來者丶追兵?


Clubhouse 形成新的社群媒體生態,其媒體形式、技術不是重點,反而觀察是否維持成立的初衷,或是短視近利利用演算法,結合個資與廣告成為結合成為變現的技術工具。


個人使用者倒是可以思考,自己使用推特、IG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在上傳內容?初心如果是為了與商業結合、迅速套利、圈粉,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,閲聽眾與企業也會一眼看穿,根據你的外在形象、初心來判斷如何與你互動。所以使用社群媒體的心態、抱持的意念反而是至關重要的。